“在上犹四小的运动场上,孩子们进球时的欢呼,让我真正明白体育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‘不可能’成为‘可能’。”两次参加江西省体育支教的江西财经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欧阳文浩,在支教日记里记录下基层体育启蒙的感悟。而同样是两次参加体育支教的学生洪宇和高榕更有感触:“当留守儿童组建足球队捧着奖状喊‘教练我们想打赣超’时,他们眼里的光让我明白:体育支教不是单向付出,而是用专业点燃乡村体育的火种”。
连续两年,江西财经大学体育支教队员用脚步丈量基层体育需求,更以“人才培养+社会服务”的双轨模式,书写着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创新答卷。这一系列实践的价值也得到了权威认可——2025年8月27日,我校体育风采视频在教育部官方公众号“微言教育”发布。这是我校体育支教和产教融合的新成果,也是多年来坚持“健康校园,体育先行”理念的重要见证。
一、锚定双轨坐标:从体教融合到产教融合的理念跃迁
自2003年建院以来,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始终以“培育懂管理的体育人,锻造懂体育的管理人”为目标。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工作江西省的牵头高校,学院突破传统体育教育边界:早期以“体教融合”夯实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网球等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,近年则紧扣体育产业法治化、市场化趋势,推动“产教融合”转型。通过“体育+法学”、“体育+金融”等跨学科培养,让学生既能执裁赛场,亦能维护体育赛事法务合规;既会设计体能训练方案,也能制定体育产业投融资计划。这种“专业打底、跨界赋能”的培养模式,使首届辅修金融学的毕业生李国伟成为广东某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,成为“体育+金融”复合型人才的典型案例。目前,众多毕业生活跃在体育培训、赛事策划、健身康养等领域,形成“体育专长+财经底色”的独特人才输出矩阵。
二、深耕基层服务:从技能支教到“一县一品”的生态重构
作为体育支教核心力量,学院累计向72所中小学输送192名志愿者,覆盖8.2万余人次。2025年创新推行的“一县一品”战略,让支教从“送课下乡”升级为“造血赋能”。在武宁县全力打造“全国最美小城”与“全国网球示范县”的背景下,支教队员用“地域文化+体育IP”的模式,不仅助力武宁县登上国家级体育赛事舞台,更带动当地乡村体育旅游等产业增收。正如学院院长所言:“当支教队员用专业知识激活县域体育基因,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了从‘技能输出者’到‘产业规划者’的角色蜕变。”
三、前瞻发展路径:以双轨联动绘制体育教育新图景
未来,学院将以体育支教为纽带,构建“高校培养—基层实践—产业反哺”闭环:深化“体育+数字经济”方向,开发智慧体育管理系统;与地方政府全力制定体育事业发展“十五五”规划,将支教成果转化为学术数据;扩大“一县一品辐射范围,推动江西这块红土地体育特色项目产业化。这条融合人才培养精度、基层服务温度、产业发展深度的双轨之路,正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提供“江财方案”。
后记:双轨之上的时代回响
从欧阳文浩笔下的赛场欢呼,到洪宇、高榕见证的传统体育新生,江西财大体育学院的探索印证着:当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同频、与基层需求共振,体育教育便不再是课堂与赛场的单向传递,而成为激活个体价值、赋能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。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体育育人的本质——让每个跃动的身影,都能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“双轨故事”。(作者/戴玮、高榕 图/体育学院 审核/一审 彭潇雅 二审 终审 欧阳迎)